“十一五”期间,学院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抓内涵、促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加强专业建设,依托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建设优势专业,巩固原有传统专业,积极创建有竞争力的新兴专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截至2009年“十一五”末期,专业总数已达32个,已逐步构建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学院特色的、以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体系。使我院专业呈现出布局较为合理、优势较为突出、特色较为鲜明、实力较强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
学院现有专业32个,全日制在校生5486人,专业设置覆盖财经、艺术设计传媒、公共事业、旅游、文化教育、电子信息、制造等七个专业大类。已基本建成了管理类、财经类、传媒类、艺术类等四大专业群,各个专业间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在陕西省高职教育中(尤其是文科类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确定了我院专业建设思路,构建了适合学院特色的专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院高职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在全体教职工中的不断深入,我院从开始设置专业的盲目跟从,到现在大家对我院专业的定位越来越明晰,专业建设的思路越来越具体,现已基本确定了我院以管理类、财经类、传媒类专业为重点,艺术类专业为特色,理工类专业为补充的专业体系。同时明确了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朝着有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专业建设步伐加快,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专业建设思路逐渐明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院现实状况,在建设和发展文科类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发展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理工类专业,使我院的专业布局更趋全面,同时我们要求各系在专业建设时,突出以主打专业为龙头的相关专业群建设,这样一方面在教学条件、师资、实训等方面可资源共享,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益,另外一方面专业的大类化使各个系专业布局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不同类别专业群的构建有力的支撑着教学系的发展,多品种,多专业的设置,也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和就业竞争力,较好的满足了学院发展的需要。
3、专业数量的增多满足了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院专业总量从03年的6个发展到09年的32个专业,学生数量从03年的361到目前在校学生5486人,专业数量的增多支撑和满足了学院规模发展的需要。
4、专业建设内涵不断充实
为实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目标,明确专业建设目标,落实专业建设任务,我们在专业建设时要求各系既要在宏观层面上深入研究各自的专业定位和专业规划,又要在微观层面上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强对教学改革的凝练和总结,加强对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专业建设上水平上档次,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5、重点专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我院重点专业遴选始于2007年,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2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院级重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的遴选和建设,凸现了引领和示范的效果,专业的梯队建设和发展,优化了我院专业结构,促进了专业间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
6、加快了专业的各项基本建设
(1)专业的制度化建设,保障了专业建设的有序良性开展
“十一五”期间,按照学院实际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有《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条例》、《重点专业遴选办法》,《特色专业遴选办法》等专业建设文件,保障了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专业带头人遴选工作稳步推进。
专业带头人是专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策划者,学院从06年启动了专业带头人选拔工作,截止目前,已有18个专业配备了专业带头人,他们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规律,把握专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方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为我院实现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3)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从2003年开始,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加大了教师培养力度,截至2009年,学院专人教师已发展到150人,教师队伍存在的结构及系列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4)课程建设工作已经起步并取得实效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课程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几年中,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加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省级精品课程由无到有,目前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立项建设精品课程也增加到9门,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院的课程建设水平。同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加强教材开发和优秀教材的选优,使教师及时将专业领域最新的、前沿的优秀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实训室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依托重点专业建设,以满足实践教学为要求,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建设了一批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具有文科院校特色的示范性、开放性的实训实验室。截至目前,学院共有各类专业实训室(包括展室)37个,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其中物流专业实训基地荣获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院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为学院争取建设资金18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建设不均衡
这个问题存在于系和系系际之间,也存在于一个系各个专业之间,目前学院三大系4386的在校学生量,占学院学生总数的80 %,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另外三个系中,数信系和公共事业系每年均有1-2个专业中开设却因招生原因未形成自然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个系的发展。
2、专业规模普遍较小
目前全校所有专业中,三个年级专业学生数超过300的专业,只有新闻采编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四个专业,全校专业人数最多的会计电算化超过1000人达1115,物流管理近800人,这4个专业学生数量占全校学生数量的47%,这几个专业都分布在三个大系,其它各专业招生量要么起伏较大,要么持续在一个较低水平。招生数量太小难以形成一定的专业规模,也难以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进而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专业群职业岗位群覆盖面较窄,专业体系不够科学
《高职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大类或者二级类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从我院各教学系专业建设情况看,人文系现有5个专业,其中4个属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另一个为文化教育大类,属于相关边缘类,专业群特征比较明显。财经系7个专业及方向,6个都为财经大类,专业群特征明显。艺术系2个专业都属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特征明显。但另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系今年招生的六个专业中,分属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制造大类4个大类,专业建设体系过于庞杂,未能呈现清晰的专业群特征,也是由于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了该系的快速发展。
4、专任教师数量和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专任教师的数量明显偏少,在“十一五”规划中规定2010年专任教师总数发展到330人,尽管目前我院专任教师的数量已达150人,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达到94人,按照总数情况也远远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师资队伍建设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均不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转制后学院近几年加大了优秀大学生的引进速度,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实践技能的提高等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距离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5、课程建设步伐比较缓慢,质量也不够高
如上所述,近些年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课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二是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还不能完全调动教师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能力还跟不上学校快速发展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6、实训室建设的质量还不够高
截至2009年5月,我院各类实训室(包括展室)虽从总量上已达37个,总量超过了15个规定要求,但总的看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实训室建设的档次还不够高,现代化程度明显偏低;二是实训室建设的统筹和规划明显不到位;三是已建成的实训室使用率明显偏低,四是实训室管理仍需科学规范。
三、加强专业建设的意见
1、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各系新设专业时,须深入分析我省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学院办学条件,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科学论证,逐步建立起各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培养目标明确的专业群。在专业建设中,在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各系还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设置保持发展性。根据学院发展定位,学院专业总数保持在40个左右为宜。
2、内培外引、多种渠道、建构队伍、提升素质
根据学院现有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面向高校引进优秀中青年教师;采取柔性人才观,面向企行业选聘高素质、高技能专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通过强化管理,考核激励等举措,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满足教学和发展的需要。
3、创新模式,深化课程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大力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广泛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4、加强高职教材建设
制定高职特色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教育部规划教材、特色教材、课改配套教材和实习实训教材的撰写,力争在“一二五”期间教材建设取得突破。
5、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各系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建立起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拿到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此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率。
6、强化实训、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构建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分类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我院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新模式;制定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过程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面对我院文科类学院实训条件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继续大力加强实训室建设的力度,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训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7、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及时吸纳行(企)业专业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不断延伸管理链,改革原有管理制度与方式,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在工作中将监控的重点从原有的课堂或教学主体转移到变化的活动中去;进一步加大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对各系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际,学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社会一致认可,
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办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同时实现学院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