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是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一个基本尺度,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举办高职几年教育中,学院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抓内涵、促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确定了我院专业建设思路,构建了适合学院特色的专业体系。
专业建设思路:立足学院实际,面向陕西经济主导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管理类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建成省级和院级二级专业梯队结构。
按照我省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制造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已成为陕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大幅提升,为此我们要求各系在专业设置时,必须以我省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实行大类化、市场化、个性化教学。现已确定了我院以管理类、服务类专业为重点,艺术类专业为特色,理工类专业为补充的专业体系。物流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已成为省级重点专业;会计电算化、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院级重点专业有力的支撑各系专业群的构建,多品种、多专业的设置,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和就业竞争力。
2、专业的大类化,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益。
为快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使专业布局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我们在专业设置范围不离“群”,先设置一个主专业,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分设几个专业方向。如在原市场营销专业中增设房地产营销、汽车服务营销方向;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增设酒店管理方向;在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增设了物业管理方向,同时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每年调整一次专业设置方向,这样在教学条件、师资、实训等方面可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效益,较好的满足了学院发展的需要。
3、专业数量的增多满足了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院专业总量从03年的6个发展到09年的31个专业(方向),学生数量从03年的361到目前在校学生4641人,专业数量的增多支撑和满足了学院规模发展的需要。
4、初步构建了专业建设机制,保证了专业设置的实用科学
首先,学院已初步建立了专业建设的三级保障机制。教研室组织教师走访相关企业行业,了解人才需要,分析市场信息,通过市场调研提出专业设置和建设方案;各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提出申报意见;院学术委员会组织审核,报院长办公会审批。三级建设机制的建立保证了专业设置的科学合理。
5、制度化建设保障了专业建设的有序良性开展
学院举办高职教育的几年中,为加强专业建设,丰富专业内涵,增强专业特色,提升建设水平,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按照学院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有《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条例》、《重点专业遴选办法》,《特色专业遴选办法》等专业建设文件,保障了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6、专业带头人遴选工作稳步推进。
专业带头人是专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策划者,学院从06年启动了专业带头人选拔工作,截止目前,已有9个专业配备了专业带头人,他们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规律,把握专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方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为我院实现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7、重点及特色专业的遴选和建设,凸现了引领和示范的效果
我院重点专业遴选始于2007年,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2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院级重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专业的梯队建设和发展,优化了我院专业结构,促进了专业间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
8、实训室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截至目前,学院共有各类专业实训室(包括展室)31个,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
9、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从2003年开始,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加大了教师培养力度,截至2009年,学院专任教师数量已从过去的不足40人,发展到95人,教师队伍存在的结构及系列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0、课程建设工作已经起步并取得实效
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2005年学院出台了《课程改革方案》和《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办法》,截至2009年,参与课改的课程已经达到38门,其中院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建设不均衡
招生情况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监测指标,从04—08年五年招生的专业情况看(附表一),设置专业量最多的是数信系,已先后开设8个高职专业(08年3个未招生);专业∕学生数五年间一直保持在100人以上的专业有人文系的新闻采编与制作、财经系的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的物流管理三个专业;开设却因招生原因未形成自然班的专业,08年未招生的专业有3个:数信系1个(音像技术),公共事业系2个(社区管理与服务、青少年工作与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个系的发展。
2、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群覆盖面较窄
高职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划分为专业大类和二级类。《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有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从我院专业分布情况看一级大类7个,占37 %,二级类14个,占18 %。其中财经大类10个专业(方向),占学院专业数的32 %;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个专业(方向),占专业数的26 %;公共事业大类4个专业(方向),占专业数的13 %;文化教育大类3个专业,旅游大类3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大类2个专业,制造大类1个专业,后四个大类专业量占总专业数的29 %,从附表二中可以看出我院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群覆盖面还比较窄。
3、专业规模普遍较小
目前在所有的招生专业中,每年招生量一直超过200人的专业,全院只有物流管理1个,招生量在100-200人之间的,只有新闻采编与制作、会计电算化2个专业,招生量五年一直保持在50-100人的专业,只有广告设计与制作、商务英语、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空中乘务5个专业,这8个专业每年招生量占当年学院招生总量的65%以上,8个专业中人文系2个、财经系3个、管理系2个,其它各专业招生量要么起伏较大,要么持续在一个较低水平。招生数量太小难以形成一定的专业规模,也难以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进而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关联度不够
在已有的专业中由于文科类专业较多,而一些市场需求较大,就业前景较好的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材料与能源类等专业较少,尤其是与陕西八大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能源类、化工类、电子类、制造类、纺织类、食品类、建材类专业几乎没有,从整体看专业设置与市场联系不甚密切,这些都制约了我院专业的发展。
5、专业群体系不够科学
《高职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大类或者二级类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从我院各教学系专业建设情况看,人文系现有5个专业,其中4个属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另一个为文化教育大类,属于相关边缘类,专业群特征比较明显。财经系7个专业及方向,6个都为财经大类,专业群特征明显。艺术系2个专业都属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特征明显。但另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系现招生专业(方向)6个,分属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制造大类4个大类,专业建设体系过于庞杂,未能呈现清晰的专业群特征,也是由于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了该系的快速发展。
6、实训室建设的质量还不够高
截至2009年5月,我院各类实训室(包括展室)虽从总量上已达31个,但总的看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设计思路和经费的原因,实训室建设的档次还不够高,现代化程度明显偏低;二是实训室建设明显有应付教学急需之嫌,实训室建设的统筹和规划明显不到位;三是已建成的实训室使用率明显偏低,有些实训室由于建设理念滞后,自建成后开出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四是实训室管理仍需科学规范。
7、专任教师数量和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专任教师的数量明显偏少,目前我院专任教师的数量仅95人,我院现有学生数量4641人,生师比为1:48.85;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师资队伍建设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均不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转制后学院近几年加大了优秀大学生的引进速度,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实践技能的提高等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距离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8、课程建设步伐比较缓慢,质量也不够高
如上所述,近些年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课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二是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还不能完全调动教师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能力还跟不上学校快速发展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加强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1、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学校特点
(1)市场需求。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受教育者接受高职教育的需求。
各系在专业设置时首先必须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职业结构的发展态势,在保持本系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设置保持发展性。
另外从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将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目前高职招生市场已经从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因此专业的设置既要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也必须满足广大受教育者的要求,而且市场需求只有转化为个人需求,专业设置才有意义。这从我院这两年的招生中可以看出,比如音像技术、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社会需求,但受教育者不接受没人报,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如果是考生对专业不了解,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充分认识该专业的意义和就业发展前景;其二各系必须根据该专业现代技术含量的变化,改变专业名称(或设立专业方向),以符合教育受众当前的心理需要;其三社会必需而又属于艰苦行业的专业,除了进行社会奉献精神的宣传外,也可与就业单位合作办就业定向班,实行“订单”培养,在收费、待遇、后续发展等措施设计上要适当倾斜。
(2)市场供给。主要包括市场供给数量、市场供给类型两个方面。市场供给数量是由全国或本地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人才数量决定的。有些专业看起来是人才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但如果各学校都设置这个专业,人才供给就远远超过了社会实际需求,如前几年的计算机专业,各学校都办,使得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我们学校也出现类似问题。市场供给类型是由同类院校所设置的高职专业方向和内涵决定的,在各个学校之间专业设置的重复率较高,专业设置校际之间差异不是十分明显,在发展中就难免出现学校之间专业的同质竞争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类型的特色人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优势。在考虑以上两个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专业生源的提供,我院每年都有一些专业没有招收到足够的学生而被迫停招,就足以说明生源的重要性。有些专业尽管已预测到社会需求较大,但招生的院校多或因专业就业岗位艰苦、收入低,考生不愿意报考,这样的专业也难以维持。
为此我们在设置专业时不仅要分析和研究近几年本省和本地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的变化情况,还要预测未来专业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测算办学效益,从而确定我院专业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学校特点。它包括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主要是地域位置、产业结构)、生源情况、办学条件、行业特点等。其中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比较优势是专业设置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办学条件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师资队伍、办学经费、校舍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条件和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软件条件。为此各系在设置专业时,必须充分考虑现有的办学条件,学院专业定位以及各系专业群现状,科学合理地利用和配置现有资源来设置专业,切忌盲目跟从,以便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从而获得办学的长期效益。
2、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专业设置类别多与少的问题
专业类别的多与少应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一个学院的办学资源总是有限的,专业跨度过大,涉及的类型太多,很容易顾此失彼,会造成什么专业都办、什么专业都办不出质量,办不出品牌、办不出特色,最后只能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抛弃。作为刚刚起步时间不长的学校,我院在专业发展上一定要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的长线专业,根据学院的办学规模确定专业群及专业的最佳个数,以便集中力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形成专业发展的集群优势,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从几年的实际经验来看,把我院打造管理服务类院校的办学思路,已是大家必须的共识。与此同时,在专业建设的主干内容诸如实训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我们还要积极大胆低采用扶强策略,否则特色的形成就是一句空话。让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专业快速强大,让不能快速发展的专业逐步淡出我们的事业空间。
(2)处理好专业建设稳定性与灵活性的问题
稳定性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客观需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中的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料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专业建设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与专业建设的稳定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上规模、上水平是不可能的,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难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知名度,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但同时我们知道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行业、新职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是尽量开发相近专业,并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生长点,以实现专业之间在资源上的共享共用,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二是以开发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长线专业”为主,这不仅是确保教学稳定性的需要,也是为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创出特色和品牌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三是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对教学条件要求较低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四是对投资大,昙花一现的专业应慎重考虑。为使专业体系具有对不断变化的情况随时作出反应的机制,则应适时淘汰或开发一些短线专业。
(3)处理好专业口径宽及窄的问题
学生从开始学习到毕业就业,需要三年的时间,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完全一致是很难做到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因地制宜不同对待,专业口径的宽窄应根据专业特点、行业需求、培养目标来具体安排,“该宽则宽,该窄则窄,宽窄适度”。一是就业岗位比较明确的专业宜窄,走“订单式”培养的路子,以体现职业教育定向性强的特点;二是就业岗位不很明确的专业,应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来应对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三是对那些社会需求变动较大的专业,则应采用“大专业加高年级定向培养”的方式来设置,以实现变化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4)处理好专业建设前瞻性的问题
为了满足学院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必须适度超前发展,反映在专业建设上,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根据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走向对人才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以期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但这种超前性必须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上,需认真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周期性规律,正确预测今后几年的走向,然后预先设置新专业。做好整体专业建设规划时,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做好超前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统一。
3、专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领域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树立市场意识,突出亮点和强项,为此各系在专业建设时,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为条件,以人才培养模式上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独特性,打造品牌和特色,形成以主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六足鼎立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
总之,专业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只有不断的追求创新与卓越,保持特色,与时俱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我院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有序发展。
|